忙裡偷閒,帶本好書到咖啡店,預備享受美好的下午。沒想到隔壁桌三位媽媽的對話,比書籍更精彩。一位說自己是「偽單親」,老公忙於工作早出晚歸,每天顧兩隻小孩忙得暈頭轉向。另一位稱國中兒子是「巨嬰」,忘東忘西少根筋,只好時時緊迫盯人,照顧的好費心。最後一位更有趣,她稱呼另一半為「長子」,跟老公帶兩個兒子出遊,簡直像個僕人在服侍「白痴三人組」…聽著她們描述,我好奇這些命名是如何影響她們與家人的互動。這也讓我想起,Kobe 是如何善用隱喻,來引領自己展現期望的樣貌。
Kobe 教我的職場升級術
在球迷心中,Kobe 就是永不退縮的硬漢。比賽中手指脫臼,直接找防護員扳正(影片),阿基里斯腱斷裂,不需別人攙扶,走回場上罰球(影片),這些都是球迷眼中不可思議的舉動。但既然 Kobe 與你我身體構造並無不同,也會有痛楚和恐懼,或許,他面對挑戰時的思維模式,才是讓他與眾不同之處。
研究許久,我恍然大悟的發現 Kobe 是善用隱喻的高手,這些隱喻甚至能在挑戰發生之前,就不斷暗示其面對挑戰時所該展現的樣貌。Kobe 將自己命名為「黑曼巴 Black Mamba」,藉此期許其在球場上極具侵略性的球風。延伸黑曼巴形象,他定義「曼巴精神」為「熱情、執著、嚴厲、回擊、無懼」,進一步形塑其球場下的行事風格。2006 年,Kobe 改穿 24 號球衣,他說:「選擇 24 號,是為了提醒自己一天只有 24 小時,每分鐘都要盡力,不可鬆懈。」
善用隱喻,引領自己實現理想
腦袋中產生的思緒,首位接收者就是自己。透過思考和聆聽自己所說的話,人不斷在進行自我說服的歷程,這是心理學家所說的「自我預言實現」,這也是為什麼卓越人士非常重視思維鍛鍊的原因。你的思維(多數是無意識的)引導你的行為,你的行為帶來相對應的結果。
若你形容老闆是「豬頭」,工作是「為五斗米折腰」,人生是「一場虛空」,這會如何引領你思想老闆、工作及人生呢?相反的,若你覺得老闆是「資源」,工作是「實現自我價值的最佳路徑」,人生是「一場有趣的冒險」,這兩種反差甚大的隱喻,所引領出來的狀態,是否截然不同呢?
回到咖啡店,我邊聽邊思考,「偽單親、巨嬰、長子、白痴三人組」,到底是真實的,還是隱喻所帶來的結果?當然,若聽到片段對話就評價,是失之於武斷了。不過,下面的描敘,或許能給你更多啟發。
Starbucks 稱吧台服務員為「咖啡大師 Barista」,Apple 命名客服工程師為「天才 Genius」,迪士尼將服務人員稱為「演員 Actor」。無獨有偶, Nike 將店長及店員稱為「教練 Coach 及運動員 Athlete」,翻開過去的工作筆記,多次我形容自己擔任 Training Manager 的職責是「提升運動市場的價值」。現在,你應該看的懂這背後蘊藏的微妙意涵。
「腦袋中每個思緒,都需要付上代價」。轉變,就從「善用隱喻」開始。祝你在職場中發光,Just do it!